close

  東莞名起於唐朝,相傳因地處廣州東部、又盛產莞草而得名。    改革開放以來,位於珠三角的東莞得天時地利,一直走在改革潮的前端,它又號稱“世界工廠”。現在,在中國,能達到“世界工廠”級別的城市不少。不同的是,在2008年7月,東莞第一個實現全民公平醫保制度。
  在東莞,一共有常住人口約830多萬,其中戶籍人口在180餘萬。也就是說,在這裡,1名戶籍人口對應有3.6名外來人口。
  東莞市社會保障局局長梁冰介紹,不管是外來打工者、農居民、機關幹部……東莞都公正公平地用一個制度覆蓋,採取統一繳費、統一待遇。人人都能公平地參加醫保,享受醫保待遇。
  與此同時,東莞建立了建立城鄉一體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用統一制度覆蓋城鎮職工、城鎮居民、農村農民以及外來務工等不同人群,這也被人稱之為養老保險制度的“東莞模式”。
  □記者 俞林鳳 文/攝
  取消戶籍制度和身份限制
  32歲的小孔:每月投保10.69元,報銷20餘萬元 
  孔先生已經在東莞生活了十多年,他說這輩子跟東莞結下了緣。
  原本約好下午兩點半見面,孔先生提前一刻鐘出現:板寸頭、戴副眼鏡、淺褐色休閑夾克,從外表看沒法想象8年前做過心臟移植手術。
  “社保局讓我過來一趟,我請假也一定要來,太謝謝東莞政府了。”孔先生講話的聲音不大,而且總掛著靦腆的笑。
  孔先生今年32歲,東北人,2003年廣州大學畢業。因為東莞有不少親友,大學畢業後就來到這裡。起初幫親戚打點生意,後來生意不景氣,他就到了一家工廠負責網絡維護。
  2003年,孔先生確診擴張性心臟病,這對於才21歲的他來說太意外了。
  2006年,醫生建議做心臟移植,如果不做,只能再活5年。
  孔先生從東莞轉醫到廣州做了手術,手術很成功。“一共花了20多萬元,當時也報銷了幾萬元”
  手術後需要利用藥物控制血液濃度,減少排異反應,每個月開支就要1萬出頭,他3000多元的月薪只是杯水車薪。為了治病,父母先後賣了車子、房子。
  “當時情緒很低落,作為一個成年人連自己都沒法養活,還成為家中負擔。”說到這裡,孔先生眼睛垂了下來,放在桌子上的雙手搓了又搓。
  孔先生的QQ里有一個做過心臟移植手術的病友群。2007年的一天,他在群里說了自己的難處,有人提醒他,有的特殊病的門診費用也可以報銷。孔先生像是突然抓到了救命稻草,跑到東莞市社會保障局一問,果然如此。
  現在,孔先生的藥物使用量一直在遞減,每個月的開支在3000多元,除去報銷之外,自己需要承擔的費用在1000多元。“這完全在自己可承受的範圍之內,每個月自己還能攢下錢”。
  孔先生算了一筆賬,他在心臟病藥物使用上的報銷費用共計20多萬元。他真的非常感謝東莞的醫療政策,心裡已經把這裡當成家了,應該會在這座城市長久地住下去。
  城鄉養老金差距越來越小
  四年時間從6.5:1降到3.0:1
  在地級市中,東莞市的行政規劃很特別,分為市、鎮(街)、村(社區),沒有區一級的行政設置。市中心由4個河道組成,分別是東城鎮、南城鎮、莞城鎮、萬江鎮。
  東莞市社會保障局位於東城鎮,驅車從這裡出發到達東城鎮塹頭社區的祁國嬌家需要十來分鐘時間。祁國嬌並非本村的“土著”,是很多年前買了這裡的房子落腳於此。
  1992年,30歲出頭的祁國嬌還在東莞市玻璃鋼船廠(原市屬企業)工作,後來工廠轉制了,買斷工齡,祁國嬌拿了2萬多元的補償款。“這個錢還不夠補交社保費的,社保費一次性補交了3萬多元。”祁國嬌性格直爽,一邊給我們泡上功夫茶,一邊聲音洪亮地介紹起了自己的社保歷史。
  說到一半,敲門聲響起,來的是鄰居羅小林,羅小林今年56歲,是村裡的“土著”。雖然年紀跟祁國嬌差不多,但是直到2000年才參加社保,那一年有了新政,沒有工作單位的農村居民也可以購買保險,羅小林說每年自己繳100多元。2009年,羅小林到了50周歲的退休年齡,當時社保才繳了10年,不足15年,她又一次性補交了3000多元。她算了算,自己總共繳納的費用約一萬元。
  現在祁國嬌、羅小林拿社保已經有五六年了。2009年,祁國嬌每月領社保有1100多元,羅小林是300多元,兩者比約是3.6:1;現在祁國嬌每月領取1900多元,羅小林是700多元,兩者比已經縮小到2.7:1。
  東莞市社會保障局的工作人員打了一個形象的比方:這就像兩列行駛在路上的火車,一列在前面,一列在後面,現在後面的加速度大過前面的,這兩列火車的距離就會越來越近。
  至2013年底,東莞市農(居)民退休人員和企業職工的人均基本養老金分別是668.90元、2031.03元,而2009年的養老金水平分別是234元、1521元,分別增長了183%和32%。兩者比例從6.5:1縮小到3.0:1。
  東莞市社會保障局:改革開放以來,東莞市城鄉產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全市農村經濟由單一農業經濟向工業為主體的農、工、商一體化方向發展,土地不斷向城市和工商業轉移,農民對土地的占有量日益減少,土地的養老保障功能日益弱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01年,東莞在全國地級市中率先實施農(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2010年1月實施了城鄉一體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比國家即將實施的“兩項制度合併”提前了5年時間。
  在新的東莞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框架下,戶籍農(居)民實行與企業職工相同的參保繳費政策,參保費由個人、村(社區)、鎮(街)和市四方負擔。農(居)民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計算辦法與企業職工一致,並按照企業職工基本養老金的調整辦法,參與養老金年度調升,養老保障水平明顯提高,兩個群體的養老待遇差距正在逐步減少。
  這種制度,適應城鄉經濟社會快速融合的要求,在制度上消費了養老保障的城鄉差別,有效化解了不同類別參保人在養老保險城鄉兩制之間頻繁轉換的矛盾。
  在城鄉一體社會養老保險體制下,用統一的制度覆蓋了東莞的城鎮職工、城鎮居民、農村農民以及外來務工人員等不同群體,體現了公平、公正的原則,開創了養老保險制度的“東莞模式”。
  東莞市社會保障局:東莞打破城鄉壁壘和二元社會福利制度,取消戶籍制度和身份限制,實現全市統一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全市所有人群,包括了全體城鎮職工和本市戶籍農(居)民、外來務工人員,統一基數,統一費率參加社會基本醫療保險,所有參保人員同繳費、同保障,享受相同財政補貼,按同等標準享受住院、特定門診、社會門診、生育醫療費四項待遇,更好體現了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在享有公平基本醫療保險同時,東莞還將豐富和發展多層次的補充醫療保險制度,讓不同人群根據經濟承受能力和實際需求,選擇多層的補充醫療保險。
  截至2014年3月,東莞市醫保參保人數達613萬人,其中外來人口超過300萬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l44llswv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